知名的《鬼泣》系列虽然出自日本游戏厂商CAPCOM之手,其表现的却是纯正的美式文化。在最新作《鬼泣5》当中,为了对应主人公尼禄断臂的剧情,制作组安排了一位精于机械制造的少女妮可作为后援,并且别出心裁地为她设计了一台由房车改造而成的"工作室"兼"商店",同时尼禄通过街头的电话亭随时呼唤其登场的桥段,也为这款以动作为核心的游戏平添了许多颇有趣味的剧情演出。

一通电话“随叫随到”的商店系统非常新颖

房车作为一种经典的美式文化符号,与游戏中性格张扬、无拘无束的妮可相得益彰。而在现实中,这一符号本身也反映了美国民众对于旅行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因此,本文将以房车为主题,聊聊美国民众是如何在近现代房车工业的支持下,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旅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

房车起源与第一次流行

在英文语境下,一般意义上的房车有着各式各样的称呼,根据功能又可以细化出不同的类型。在CAPCOM的官方网站上,妮可的"移动工作室"就以"Motor Home"相称;而在当代,各类房车都可以统称为RV(Recreational Vehicle)。

官网介绍

关于房车的起源,美国RV工业协会将1910年规定为RV诞生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在美国纽约的麦迪逊广场花园上,亮相了由Pierce-Arrow生产的第一款房车"Touring Landau"。这辆原始房车除了后排座椅可以放倒组成床铺之外,还附带了水槽以及便壶式的厕所,以及内置了一台电话,用于乘客和司机间的交流。

Touring Landau

但是在此之前,早就有普通民众手工改造房车以供旅行之用的先例。比如1909年的《Motor》杂志上,就刊登了这样一副的照片,图像上是一台由汽车拖动的车厢——其内部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床铺、厨房和供水系统。

手工改造的房车

实际上,直到上世纪30年代,房车才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的商品化,而促成此事的,则是自发组团的旅行者们所掀起的第一次房车旅行热潮。有趣的是,在众多的旅行团当中,我们还能见到大名鼎鼎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身影。

1913(一说1915)至1924年间的每一年,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都会携手友人托马斯·爱迪生、轮胎商哈维·费尔斯通以及博物学家约翰·巴勒斯等人,声势浩大地举行横跨美国的露营之旅。显然,此举无非是汽车制造商为了宣传产品而故意制造的噱头,但是他们所使用的定制车辆和露营模式无一不对后来的房车制造业提供了设计范式。

业界巨头组成的露营团

随着该旅团的事迹被媒体争相报道,深受感染的美国人纷纷涌入到了乘房车旅行的热潮当中。1919年时,还成立了美国首个露营俱乐部"铁罐旅者(Tin Can Tourists)",得名于这些旅人总是在汽油炉上加热罐头食物。

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早期房车旅行者们所面对的条件其实非常艰苦,比如野外复杂的路况,又比如洗澡用的热水严重缺乏等等。但随着这股旅行热潮的兴起,美国境内专门用于露营的地点很快就增多起来。据说到了1922年的丹佛,专业的露营场内已经拥有多达800个露营点,还配备有高尔夫球场、美发沙龙以及电影院等设施。所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房车产业当然没有落后的理由。

二战前后的产业进步与第二次流行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许多汽车厂家开始了大批量的房车设计与生产。除了首当其冲的福特以外,Airstream的产品一度居于主流地位。当年Airstream参考了飞机的内外设计,给自己的房车增加了空气动力学造型的铝制外壳;其内部也如飞机一样有着供水与供电系统,甚至还配备了自带冲洗功能的厕所。

Airstream产品的经典造型

不过二战的到来,顷刻间使得房车旅行的热潮与房车产业的发展一同停滞下来。战时,房车更多地被用作移动的医院,或是用以运送尸体或战俘。当然,待到战事结束,这一切又都迅速地"死灰复燃"起来。

关于二战后房车产业与旅居热潮再度兴起的原因,普遍的说法是,一方面大量退伍归乡的士兵急需廉价的居所,而房车在此基础上还能供其旅游,寻求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战后兴建的州际公路也在基础设施层面上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1954年推出的SHASTA就是专门面向退伍士兵的产品

总而言之,当代发达的房车工业,完全可以认为是以战后为起点,凭借以上条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而随着技术水平的突破,房车概念本身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分化,进而形成拖曳型房车和一体式房车这两大基本类型。

上文提及的Airstream,在战后继续生产着拥有流线造型和铝制外壳的房车,并借助从战时沿用下来的热水供应系统和电力发电机,实现了房车内的自给自足。旗下产品Flying Cloud作为拖曳式房车中的经典,自50年代末期问世后,一度成为美国旅居文化的代表性标志。当代顶级房车制造商Winnebago也是在该年代涉足房车领域,主打低价市场;其一体式房车以及车身上经典的W标志曾凭借其在多部影片中的出镜,在同年代的美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8年恶搞《星球大战》的喜剧电影《太空炮弹》中就出现了Winnebago房车造型的飞船

如果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进一些,则不难发现70年代的房车设计,已经与游戏中妮可的座驾十分相像了,而游戏开篇中妮可修理房车的片段似乎也有意表明这辆房车的年深日久。在制作组的安排下,这台老旧的房车配合复古的投币式电话亭,出色地营造出了一种令人惊喜的落差效果,这一点恐怕是现代豪华房车所难以达到的。

70年代的房车造型

而现实之中的房车设计,自70年代以来似乎也开始徘徊于内部陈设与舒适度的反复调整,换言之,技术的进步已经无法从根本上变革房车爱好者既已定型的自由的生活方式,相反,随着技术细节的重复堆砌与雕琢,当代造价越发昂贵的房车反而正在远离大众的生活,逐步成为专属于上层人士的奢侈品。故此,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选择自己动手改造房车。

当代的"简居运动"

《鬼泣5》中有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美式幽默桥段,比如但丁的Devil May Cry事务所自始自终都饱受着水电费账单的困扰。由于游戏剧情始于讨伐恶魔的委托,我们甚至可以开玩笑地说,"欠费"才是整个故事的起因。

对于但丁来说,断水断电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现实中的美国民众何尝不曾受过同样的困扰呢?所以,为了躲开恼人的账单与冗余的开支,同时怀着对自由生活的普遍向往,当代一场名为"简居运动(Tiny House Movement)"的潮流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有媒体将1845年出版的《瓦尔登湖》视为简居运动的源头,但"简居(Tiny House)"概念的真正提出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1998年,由莎拉·苏珊卡(Sarah Susanka)所著的《The Not So Big House》中首倡了简居运动;两年后,来自爱荷华大学的教授杰·谢弗(Jay Shafer)撰文大力支持,并且他还在一些机构的资助下搭建起了可拖曳的移动式"简居"范本。其后,随着越来越多支持者的涌入,以及民间组织的成立,该运动日渐呈现扩大化的趋势。

Jay与他的惬意小屋

简居运动的拥护者崇尚回归淳朴的生活,他们认为将自己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房屋贷款和日常维护是非常不值得的。因此他们大多卖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产,购入闲置的拖车车厢,继而改造成用于居住并且可以移动的居所。

这一群体并非相对独立,他们往往会选择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专门的露营场所,或是租借他人土地的部分使用权,从而构建出全新的"社区"与"邻里"关系。再者,基于发达的互联网通信技术,即使身在他乡,也可以借助网络完成许多办公室工作,因而他们的日常生活开销也有着一定的保障。

简居运动的支持者们其实并不孤独,他们有自己的社区

显然,这种生活方式已经非常接近房车旅行者;事实上,直接采用手动改造的房车作为"简居"的家庭也不在少数。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场运动视为房车热潮的第三次爆发。而眼见于简居群体的日益壮大,旅居生活的前景,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广阔。

天为罗盖地为毯——你是否也曾幻想过这样的生活?

简居运动也好,房车旅行也罢,总而言之,当代成熟的工业体系与技术水平为人类提供了将生活抽离固有土地的可能,并定义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其意义自然非凡。诚然,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并非放之四海皆准为所有人接受,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旅居生活的本质——对自由与无拘束的向往,恐怕是天下一般同。

游信作者: 林闻夜 原创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
49

声明:游信内作者发表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不代表游信官方观点。

相关推荐
欢迎回来,动作天尊!
欢迎回来,动作天尊!
《鬼泣5》DMD难度S评价观赏向无伤攻略全流程 第四期
《鬼泣5》DMD难度S评价观赏向无伤攻略全流程 第四期
《鬼泣5》DMD难度S评价观赏向无伤攻略全流程 第六期
《鬼泣5》DMD难度S评价观赏向无伤攻略全流程 第六期
《鬼泣5》DMD难度S评价观赏向无伤攻略全流程 第十五期
《鬼泣5》DMD难度S评价观赏向无伤攻略全流程 第十五期
评论 0
最新
最热
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
林闻夜 林闻夜
27
发布
33
粉丝

《炎赤子》的游戏背景解读:安第斯古文明的过去与现在

P系列的异质作:《女神异闻录4 无敌究极后桥背摔》

所谓“幽默推理”:《逆转裁判》的起源与巧舟其人

关注

文章目录

  • 房车起源与第一次流行

  • 二战前后的产业进步与第二次流行

  • 当代的"简居运动"

49
0
关于游信
游信立足于优质的单机游戏,拥有多名资深游戏从业人员,旨在为大家推荐真正有价值的游戏。我们期待以严格的标准、硬核的内容,创造更多专属于游戏的价值。
免责声明
站内文章/视频/点评,版权及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方观点,本站持有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犯到您的权利权益,请提供相关信息并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官方公众号
移动端下载
联系我们
youxinapp@wanxin.com
媒体专栏